《詩經》《皇矣》皇矣上帝、臨下有赫。監觀四方、求民之莫。
譯文:偉大上帝,臨視人間最分明。觀察天下四方地,探求人民可安定?
《說文》:帝,諦也。
《東觀漢記》、《後漢書》孔子曰:『帝者,諦也。』,諦是何意呢?...審也。就是細察、詳審的意思。
所以「帝」,在華夏祖先信奉上帝的觀念裡,表示的就是那一位細察、詳審一切的至大神。而審視的器官為何呢?自然是眼睛。
的甲骨文字形,個人以為就是祖先畫出了「帝」審視一切的圖畫。是「帝」字初形。中間的眼形乃上帝之眼,眼中射出的線條,就是視線。表示上帝注視、看著、審視宇宙萬物的一切。
「雨」字之上部可歸納出兩種主要構形:小點(代表水點)+上面一橫是
這兩種構形,一橫代表天的基準面,而另一「上」表示是從上面而來、從上頭而來的意思。也就是,祖先畫了「雨」字的甲骨文字圖形,表示從天而來的水點、從上面、上頭落下來的水點,就是雨點。這是「雨」字的圖形意義。
「大」字,上加一橫天之基準線,是
「天」字。或加
「上」字,亦
「天」字之另一形態。表示這人形是從天而來、從上頭而來,稱作「天」,是天字的造字初義。這人形不是指一般人而言的,因為一般人不是從天而來。「天」字裡的人形就是甲骨文那時代殷商人們所信奉的上帝。由此我們可知,殷商人對上帝基本認識之層面上的觀念體現在所造之甲骨文「天」字的構形意義裡。
同樣的邏輯,「帝」字亦有上加一橫天之基準線及加一「上」字之字形
,「帝」字裡的眼形視線是從天、從上而來,所以也絕非屬一般人。而是上帝之視線向四面八方投射審視之意,為「帝」字之初義。
先秦古籍記載「帝」亦有「天帝」、「上帝」之同位稱呼,表示是從天而來之帝、從上而來之帝,與「帝」甲骨文字構形相契合。所以帝就是天帝就是上帝。
個人認為甲骨文「帝」字之演進是由最上列從左至右之連貫動態表示或因訛變、省略,漸漸演進而來。